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主       编:李    斌
副 主  编:吴才茂
地      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凯里学院期刊社
邮      编:556011
电      话:0855-8558958

办公邮箱:ystxk2009@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50/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21X
国内邮发代号:66-165
国内定价:18.00元
访问量:296098

特约稿

  • 他者存在的自我理解与启蒙——从《人类学通论》课程出发的文化研究向度

    赵旭东;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多维性以及多义性,并对此给出整体性、整全性以及整合性的理解。人类学可谓是一门自我救赎的学问,通过人类学家精神和体力上的自我付出甚至牺牲,而获得对人类所构成世界在理解上的超越与升华。人类学让我们知道了他者的存在。这一他者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差异性、陌生感以及不一样的,而非是敌意性的存在。人类浮游于一和多之间,并因此而获得对于人性存在的扎实性理解以及自我启蒙。

    2025年04期 v.17;No.80 1-1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多民族“互嵌式”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桂林市为例

    颜小华;

    桂林市作为多民族“互嵌式”城市,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近年在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示范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方面实施了系列举措,并取得了重要成效,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通过梳理桂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和成效,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民族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依托阵地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从而构建立足桂林优势、突出桂林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桂林力量。

    2025年04期 v.17;No.80 17-2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文化搭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化实践

    陶自祥;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本研究基于拉祜族搭桥节文化的调研,发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形塑着拉祜族的文化自信并承载着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还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搭桥节文化活动中各民族的参与本身就是民族涵化的过程。长期以来,搭桥节活动成为地方社会各民族共乐、共享、共情和共融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搭桥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知,各民族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彰显出地方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共生的景象。因此,拉祜族搭桥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文化搭桥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化实践。

    2025年04期 v.17;No.80 29-3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朱思红;孙波;王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建构相似或相同情感、规约与目标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在凝聚共同情感、塑造集体规约、实现共同目标等方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面临三重现实困境:情感联结机制弱化、集体规约功能退化以及共同目标达成受阻。解决这些问题,应重构文化传承的情感机制与强化文化认同纽带以修复情感联结;借助现代性调适机制建构与功能认知重塑来复位集体规约;推进文化资本转化、重构道德教化体系、促进文化社会整合以及激活传统民主基因促进共同目标实现。从而在新时代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4期 v.17;No.80 38-45+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民族历史研究

  • 契约、土官与国家认同:以稀见洪武三年贵州土地文书释读为中心

    张金奎;窦宝越;

    近年在贵州省盘州市发现一份罕见的明朝洪武三年签署,且在民国三年得到贵州省地方政府认可的土地买卖契约。该契约的土地买卖双方都是少数民族土官出身,采用顶格书写签署时间,这一特殊格式背后反映的是仍处在云南梁王割据政权控制区域内的买卖双方对大明王朝的认可,同时也是明廷在未决定武力收复云南之前,对残元梁王控制区采取小步缓进,民间渗透策略的实物证明。

    2025年04期 v.17;No.80 46-5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张啸;吕忠山;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2025年04期 v.17;No.80 55-6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方志、地方与地方性书写:民国《文县要览》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傅育繁;

    不同于方志学明确地将“地方”作为书写对象,历史人类学更强调对地方志进行经验性的理解。相关研究已经说明,除了作为国家治理的知识工具,地方志同时也是表达地方意识的历史文本。借用地方性与区域整体性的概念,结合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尝试进一步在“国家-地方”框架以外理解“地方”。民国《文县要览》是官方修志事业的产物,但在民国修志范式变革、职业官僚知识更新以及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这份县志由于区分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并极力塑造内部他者的书写方式而具有了超越国家视角的地方性特征,呈现出地方书写联结多重世界秩序的可能。地方志不仅作为王朝历史的地方版本以及借用官方文类表达地方利益这种双向的权力互动,更潜藏着从地方出发的世界观。

    2025年04期 v.17;No.80 66-7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文化遗产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以黔东南为个案分析

    李永皇;杨丽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迎来政策利好、公众关切、技术助力、市场扩容等重要机遇之际,也面临全球化冲击、商业化过度和传承人断层等深层挑战。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具代表性,分布广泛、级别多元、类别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其实践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坚持保护与创新并重原则,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协同传承”为支点,构建“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的双轮驱动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及文化振兴提供经验参照,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4期 v.17;No.80 77-8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非遗产业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

    张海燕;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多种非遗的有序传承和资源共享,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助推青海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2025年04期 v.17;No.80 88-9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下司古镇为例

    王艺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下司古镇案例,探讨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就下司古镇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面临技术基础薄弱、数据整合不足、活态传承渠道有限等问题,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古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17;No.80 99-10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田野调查研究

  • 时间压缩与功能守恒:现代化进程中瑶族度戒仪式的结构性调适研究

    赵世林;尹若曦;

    蓝靛瑶的度戒传统上具有入教、入社、成年礼三重属性的文化实践,研究其现代转型机制对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以广西平木蓝靛瑶度戒仪式“大办”与“小办”两种实践形态为切入点,独立隆重的“大办”强化传统权威,依附丧葬仪式后的“小办”流程简化提升仪式效率,揭示了蓝靛瑶度戒仪式在现代转型中结构性调适的动态机制:在实践策略层面呈现出时间压缩的现象,仪式流程依循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的双重逻辑演变调整;在深层结构层面呈现出功能守恒的特征,在现代化冲击下其成人社会化、伦理教化与社群认同等核心功能通过“度亡”与“度生”的仪式同构得以延续功能稳定性。研究突破既有将仪式变迁归因于外部压力的被动调适论,指出文化主体通过代际资本协商、意义系统转译等策略掌握现代转型的主动权,仪式流程的时间压缩与神圣叙事的现代重构,在稳定伦理功能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态的创新回应现代生存需求,为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025年04期 v.17;No.80 108-117+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糯的网络:一个侗寨信任生产的物性逻辑

    邓椒;

    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为田野点,运用多物种民族志方法和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了“物”(特别是糯稻)在乡村社会信任生产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侗寨长期稳定的“信任氛围”并非仅由人际互动构建,而是当地人与“糯”这一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的文化建构过程。糯稻通过与当地信仰体系、个体村民、村民群体以及其他物的网络化互动,从四个关键维度构建并维系了村落信任:信仰信任、个体间人际信任、群体间人际信任与团结、知识信任。研究揭示了“糯的网络”所体现的“物性逻辑”,即信任的生成与维系是“人-物-神”三维互动的结果,突破了传统信任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文章认为,重返“物的伦理”,理解乡村中原初的、围绕物的信任生产机制,为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治愈思路。

    2025年04期 v.17;No.80 118-13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民族教育研究

  • 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在地化实践与现代化进路

    谭淳月;

    聚焦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从政策导向、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产教融合以及治理升级等多维度,深入剖析其在地化实践与现代化进路。当下民族教育政策多向革新:从“均衡发展”迈向“优质均衡”,借数字化赋能促教育模式创新,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区域经济育人才,构建治理现代化体系完善制度提升效能。新时代民族教育政策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基,借助制度创新推动传统教育形态实现现代转型,构建起教育均衡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协同的政策范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政策动能,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7;No.80 132-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多模态民族数学教育资源智能化建设与课程实践

    黄晚桃;梁贯成;

    系统梳理民族数学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研究范式,结合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实际,提出融合大语言模型(LLMs)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模态民族数学数据获取、融合及知识库构建方法。优化设计民族数学教育课程,构建“文化情境-数学概念-认知发展”三联动教学体系。实证验证课程成效,显著提升了师范生的民族数学理解力、文化认同感与数学自信心,增强了其服务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能力。为民族数学文化的教学转化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多民族国家推进教育公平与STEAM教育本土化探索提供了方法支撑。

    2025年04期 v.17;No.80 143-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综述

    周莼;杨红冰;

    <正>“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于2025年5月17日-18日在凯里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凯里学院主办,凯里学院期刊社承办,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凯里学院民族研究院、清水江文书数字人文实验室、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凯里学院共建)协办。会议汇集来自25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的50余名专家学者。

    2025年04期 v.17;No.8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