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主       编:李    斌
副 主  编:吴才茂
地      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凯里学院期刊社
邮      编:556011
电      话:0855-8558958

办公邮箱:ystxk2009@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50/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21X
国内邮发代号:66-165
国内定价:18.00元
访问量:300023

特约稿

  • “人类繁盛”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可能讨论

    黄剑波;谢廷俊;

    “人类繁盛(Human Flourishing)”的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与应用潜力是怎样的?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中基于量表测量的“繁盛指数”虽具参考价值,但存在个体中心主义倾向和环境维度的缺失,难以全面捕捉“美好生活”的内涵。基于此,提出应立足中国思想传统(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对“人类繁盛”概念进行跨文化拓展与丰富。论文从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个体层面:聚焦当代个体在快速社会变迁下面临的精神焦虑、物质矛盾、健康需求与伦理困境,考察了心理治疗、占卜、宗教修行、极简生活、广场舞等多元实践及其背后的意义追寻与“义利观”的伦理调适作用。其次是群体层面:以“家”为核心,剖析其作为生命延续、伦理实践与社会基石的意义,探讨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变迁与韧性,并延伸至民间宗教的繁盛寄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愿景。最后是非人/环境层面: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强调动植物等非人要素的繁盛是人类整体繁盛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傣族糯稻文化、牧民-护卫犬关系等案例,揭示人与非人之间“相互礼貌”“默契守护”的共生关系,并以王阳明“万物一体”的环境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论证关照非人繁盛的内在伦理要求。文章将“人类繁盛”与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生生”相关联,指出二者均强调生命的动态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开放性。认为整合个体能动实践、家国伦理维系及万物共生智慧的中国本土经验,能够为全球“人类繁盛”研究提供重要的补充性视角与理论资源。

    2025年05期 v.17;No.81 1-1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诸葛亮传说的记忆谱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西南视角

    林继富;黄紫坛;

    彝族、苗族和白族流传的“七擒孟获”传说呈现出渐进式记忆叙事谱系和递进式认同发展逻辑。无论是对抗性还是和解性的叙事类型,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始终以“民心所向”的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主题,生动展现诸葛亮作为儒家文化象征在西南地区为民行事赢得民心的过程,同时彰显诸葛亮生活及其文化推动民族团结的关键纽带作用。西南民族诸葛亮“传说圈”反映明朝西南边疆“内、外”圈层性军政区划分和三层区差异化管理模式。西南地区诸葛亮传说在西南各民族间集体认知、共有记忆和普遍认同的生活共同体的谱系结构中生成、发展与强化,并产生促进西南地区各民族内部与中原王朝紧密联系的积极影响。作为西南各民族共享的英雄祖先,诸葛亮传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沛资源和重要实践载体。

    2025年05期 v.17;No.81 13-2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王丹;范继武;

    传统节日承载历史记忆与核心文化,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表征。太平堡龙船会以起源传说、文化记忆、仪式展演等形塑太平堡客家人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阐明个体和社群对家族、地方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太平堡龙船会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源于家族认同,家族认同为本源性认同,龙船会又在家族认同基础上不断开放包容,不同姓氏之间交往交流与共创共享,成为建构地域认同的文化传统。太平堡龙船会以中华文化精神和信仰价值体系为中心,将家族生活、地方传统融入并凝结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进而塑造太平堡人和客家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2025年05期 v.17;No.81 26-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晓兰;

    在马克思的社会视野里,“社会交往”一直是马克思进行社会批评和社会建构的重要理论基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对于各民族而言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相融相知相处相交的最大公约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需要继续秉承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以交往促进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心理基础;以交往推动生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经济基础;以交往砥砺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基础。

    2025年05期 v.17;No.81 39-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乡村社会与文化

  • 侗族传统养老文化的现代赋能机制研究——以广西三江X侗寨为例

    李林凤;姚菊华;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传统养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发现成为重要研究议题。文章以广西三江X侗寨为个案,基于福利治理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探讨侗族传统养老文化赋能现代养老保障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形态的问题。研究发现,侗族以“孝道伦理”为核心的家庭养老、“补腊”组织的宗族互助、“鼓楼议事”的村寨协同及“讲款”机制的政策衔接等传统智慧,在巩固家庭养老基础、保障孤寡老人生活、提供精神慰藉及增强制度认同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在社会转型中,该文化赋能过程面临青壮年外流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传统习俗工具化、经济基础薄弱及观念局限等现实挑战。据此,文章提出通过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习俗仪式现代性调适、政策精准供给及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构建等路径,实现传统养老文化与现代保障体系的有机融合。

    2025年05期 v.17;No.81 53-6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生存适应到制度参与:清代川西平原的宗族组织与地方水利

    张燕;

    宗族是清代川西平原地方水利开发与水利机制构建的重要力量。明清易代后,川西平原小家庭成为普遍的存在,宗族结构在被动适应与主动选择中渐趋分化。宗族落籍逐水而居,其生计与“水”关联紧密,促成了林盘聚落的形成,林盘也成为宗族与“水”的联结空间,“水”不仅影响着宗族存续,也连接起分散的林盘及乡村社会网络。在地方水利治理中,宗族成为堰长制运作的重要辅助:宗族参与地方水利治理的同时,水利事务亦关联着宗族发展,二者的互动成为整合基层社会与宗族秩序的载体。宗族组织推动了清代川西平原基层水利治理机制的构建,填补了国家权力在基层的“空白”,展现了传统中国“私”的系统运作的韧性。

    2025年05期 v.17;No.81 65-7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耕织尚盗”到“拯救男人”——贵州东南部苗族家庭的劳动性别分工及其嬗变

    王金元;文荣霞;

    清代以来黔东南苗族家庭的劳动性别分工存在着动态的演变过程。帝制时代中央王朝为整饬地方和实行教化需要,在官方及代理人的相关著述中通常以“男耕女织”“夫妇共耕”“女劳男逸”“尚盗”等为主要特征。20世纪初至80年代则强调妇女解放话语实践下男女两性的合作互补关系,基本呈现家庭劳动和生产劳动并举以及男女平等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家庭生计呈非农化趋势,女性在有酬劳动获得、非遗保护运动和民族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而成为家庭经济建设的主导者,由此呈现女性崛起以及父权式微的反转状况。这些劳动性别分工及演变既是制度话语形塑苗族家庭劳作的体现,也是男女两性在日常劳作分工中的主体能动意识的结果。它不仅勾勒出苗族家庭劳动性别分工的发展图景,也提醒后来学者注意规避性别政治所造成的某个群体及话语被忽略和边缘化的问题,并从长时段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互识关系把握社会性别研究。

    2025年05期 v.17;No.81 75-8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民族民俗研究

  • 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的生态智慧

    黄龙光;鲁国贵;

    西南各民族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应对自然、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人-水观念及其实践的结果,是因水而治获得生态治理的一套惯习制度。既有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研究,重自然生态而轻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缺乏从整体上阐释水文化的生态价值。西南各民族创造性处理人与水、人与人、人与社群等多重关系,赋予水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内涵意义。在当代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等现代性冲击下,西南各民族水文化渐显式微,亟待文化重构与价值转化,为人类世解决水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反思。作为一种地方之上的实践性传统生态知识,西南各民族水文化研究要沿水系水域通过多点民族志调查,综合比较各民族水文化相关要素,才能系统总结水文化超越地方的普遍意义,揭示人们应对水的利-害两重矛盾属性而创造的生态智慧。

    2025年05期 v.17;No.81 86-9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民族融合视角下苗医药的社会文化改造与转型——以黔东南为例

    拉马文才;宋嘉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黔东南苗医药经历了深刻的改造与转型,逐渐从地方性苗族医疗实践演变成了一种少数民族医药体系、民族医药品牌和民族文化象征的综合体。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国家力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黔东南苗医药的整合、纳入与改造,也包含了苗医药在现代社会市场力量和文化传播力量推动下的深入自我重塑,涵盖了知识的科学化、市场化与品牌化以及文化符号化等多个方面,使得苗医药既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又逐渐超越了地方民族社会的边界,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当代主流医疗社会与文化体系之中。

    2025年05期 v.17;No.81 97-10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文本、文类与匠心——论格萨尔图像的文化源头与艺术源头

    王田;

    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母体的格萨尔文化是一个繁复的文化体系,它体量宏大,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演进,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相。格萨尔文化囊括了与史诗《格萨尔王传》紧密相关的民间故事、民俗活动、遗迹遗物、艺术形式等诸多文化事象。就格萨尔艺术而论,它发端于民间,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与推动,在明清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格萨尔艺术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格萨尔歌舞、格萨尔戏剧、格萨尔美术三类。作为格萨尔艺术的组成部分,格萨尔图像凭借可视化、直观化的特征,而成为与口头、文字相并列的第三种讲述《格萨尔王传》的文类。格萨尔图像总体属于造型艺术,同时又超越了造型艺术的范畴;格萨尔图像属于格萨尔美术,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又互为彼此;在“图像时代”“数字时代”的今天,格萨尔图像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在类型上日新月异。从文化源头上看,格萨尔图像源自《格萨尔王传》,它如实描绘、辅助协作、提升强化了史诗。从技艺的源头追溯的话,格萨尔图像源自工巧明。藏族文化中的工巧明为藏传佛教所主导,也给民间留下了一些空间。传统的格萨尔图像,诸如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雕塑、格萨尔石刻、格萨尔面具等,其艺术本体均可以在工巧明中找到特定的位置。在图像学与图像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格萨尔图像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图像一样承载着叙事与象征双重功能。

    2025年05期 v.17;No.81 104-114+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女性服饰的数学图形及其教育价值研究——以黔东南侗族盛装为例

    吴才鑫;罗永超;

    侗族女性服饰色彩艳丽,款式多样,结构精美,蕴涵着丰富的图案。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螺旋线、星形线等基本数学图形。研究发现其图形中几何纹样的对称、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充分地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及统一美。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将侗族服饰中的数学图形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有利于提高侗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质量,以推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025年05期 v.17;No.81 115-12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田野调查研究

  • 个体、自我与社会人:芒市傣族生命礼仪中人观的三重互构

    刘江;郭敏;

    人观是理解一个族群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为人之道的重要途径。芒市傣族生命礼仪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沟通的桥梁。通过对芒市傣族出生礼、婚礼和葬礼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芒市傣族人观存在的三重互构,即个体、自我与社会人在生命礼仪中的相互关联和构建。其中,灵魂观贯穿芒市傣族生命链环,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实践;个体的社会角色和阶序构建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个体的社会身份以村寨集体利益至上原则来界定。生命礼仪不仅塑造芒市傣族的人观,还与村寨社会和集体生活密切交织,不断地促进着个体社会角色的转变与村寨和谐。

    2025年05期 v.17;No.81 130-14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污名的社会过程——一项基于麻风康复者口述史的扎根理论研究

    刘慧丽;

    以20世纪麻风污名的民间演化过程为窗口,通过卫生档案与患者口述史资料追溯社会力量在污名生产中的角色嬗变,揭示政策实践中科学话语如何与地方性知识博弈以及污名再生产背后的社会心态结构。研究用“集体焦虑-空间排斥-身份标记-意义重构”四阶演进模式呈现了麻风污名的社会过程何以可能,揭示了疾病防治社会情感的结构性张力,展现了疾病治理中国家理性与社会情感的交织,为促进健康平等提供了历时性分析框架。

    2025年05期 v.17;No.81 141-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